未成年人保护宣传园岭街道未保站系列(五) ——街道级“未保站”的“1+2+3”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模式
街道一级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是服务广大儿童家庭的“服务站”,也是帮助困难儿童的“避风港”。如何面向社区实现均等化的未成年人关爱服务,规范化的建设未年人保护工作站(以下简称未保站)是现实中的难题。由深圳市点亮心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运营管理的园岭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探索出了一条“街道级”未保站”的服务新模式。
众所周知,困境儿童及其家庭面临的问题较为复杂,往往涉及生理、心理、家庭、经济、法律等多个因素,需要多部门的联动、协助,共同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园岭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自建站以来,在有关单位和部门的支持下,逐步形成了“1+2+3”(一平台二场所三中心)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的建设模式。
1个平台是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未成年人保护平台。
街道成立以党工委委员为站长,以公共服务办公室副主任为副站长,社区党委书记、儿童督导员及儿童工作者为组员的园岭街道未保站工作小组,负责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建立未保站工作协调机制。在具体工作过程中注重横向打造“协同链”,与辖区内的学校、派出所、妇联、团委、关工委、司法所、卫生服务中心等部门相互联动,形成共同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合力;纵向构建“职责链”,建立“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儿童社工+项目社工+学校儿童专员+志愿者服务队”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队伍。将未保站建设成一个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未成年人保护的工作平台。形成了轻为完善的运行机制和服务流程。
2个场所是指将家庭和学校作为作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场所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涉及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六大保护。家庭、学校是未成年人成长的主要场所,也是侵害未成年人权益事件产生的高危场所。因此,家庭和学校是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重要场所,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强化家长是未成年人保护的第一责任人意识,对监护人监护职责的监督;维护校园安全,预防校欺凌事件的发生,明确学校幼儿园的报告制度,是未保站的首要工作。未保站与辖区内的学校合作,向学生和家长宣传儿童社工和未保站的工作模式,定期开展心理普查工作。在学校开学、学生升学等关键阶开展心理健康水平问卷筛查,帮助学校和家长及时发现有心存在理问题困扰和先兆的儿童;其次建立分级干预模式,将筛查出存在心理危机的分为低、中、高三级,中低级危机个案由社区工作者和学校心理老师跟进干预,高危个案由未保站社工、心理咨询师跟进,提供心理疏导。
3个中心是指在未保站内设未成年人活动中心、危机个案介入中心、专业支持中心。
(1)打造开放空间和私密空间相分离的未成年人活动中心
园岭街道未保站位于福田区八卦岭工业区526栋5楼,总面积近一千平方米,内设有小剧场、阅读区、儿童游戏体验区、AR党建知识体验区、VR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体验区、个案会商区开放式的活动场所,多功能区域相互衔接,可以开展多类活动,特别是面积近200多平方米的小剧场,兼顾多项功能。该剧场既可用于举办家庭教育、法制教育、儿童心理剧、未成年人保护论坛等大型活动,也可以用于开展青少年的兴趣培养、读书分享会等活动。在这些开放式区域之外,未保站设有一间标准的心理咨询室,配备有沙发、沙盘、沙具等设施,可用于危机个案的心理咨询服务:一间具有冥想功能的空间,可以缓解未成年人及其家长在心理咨询过程产生的焦虑、恐惧等情绪。实现了未保站场地建设中的“开放空间和私密空间相分离”的要求。
(2)打造“1+N+N”为模式的危机个案处理中心
园岭街道以未保站为中心联动7个社区工作站及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形成以未保站为中心的未成年人危机个案处理中心。未保站在接收社区转介的危机个案后向未成年人及家长提供的心理评估、心理疏导及转介服务。由于危机个案往往涉及家庭、学校等多方因素,情况复杂、需求多样化,需要多方合作和资源支持。在对危机个案处理上,未保站采取个案会商制度和资源链接的“1+N+N”模式。1指由未保站社工或者心理咨询师作为个案跟进主体;N指在个案会商的模式下,联合与个案相关的其他主体(如学校、妇联等)共同跟进个案;另一个N针对个案的特殊需求,链接政府行政救助、社会救助、法律援助、以及自闭症康复、抑郁症治疗等专业资源。
(3)打造具有专业培训、资源整合功能的专业支持中心
未保站作为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专业支持中心,联合多方资源对园岭街道儿童社工和儿童主任开展儿童心理危机干预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如开展“亲子谈判的沟通技巧培训”,“困境儿童心理危机干预紧急介入培训”等;组织街道内外的儿童工作者相互交流学习心理服务的经验;整合社会各界的儿童心理服务培训资源和信息,拓宽儿童工作者自主学习渠道。
未保站收集、整合、统筹街道内外现有救助类的资金、物资和服务类资源,向街道儿童工作者开放,支持街道儿童工作者的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据悉,园岭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的“1+2+3”工作模式,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认可,2023年12月底获得了“深圳市社会心理服务优秀案例”的殊荣,关心和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园岭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将不遗余力,全力以赴,进一步细致落实未保工作,打造更多地具有创新特色的未成年人保护项目,积极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建设向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将园岭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打造成深圳市街道级未成年人保护站的样板间,为全市街道级未保站的建设提供可复制的经验。